刘京菊: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但随着未来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外包给专业化的生物信息公司将成为一种趋势。
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机会——由于西方关注玉米、高粱大大超过水稻,所以我们才有机会从头开始搞杂交水稻。譬如,20世纪上半叶,植物学家发现了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为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可不可以坐等国外的科学成果出来后,再搞管用的技术研究?万万不可以。1960年,这位湖南安江农校的年轻教师了解到杂交育种技术已用于高粱和玉米,于是开始了水稻杂交育种试验。郭守斌说,隆两优1813是高品质的软米,口感很好。负责试验田管理的首席栽培指导专家郭守斌说,此次试验中,采用了地膜旱育秧、测土配肥、宽窄行插秧等一整套强化栽培技术,并首次采用了国内企业研发的纳米结构有机肥,对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还将在湖南等粮食主产区扩大试验种植范围。
从孟德尔到袁隆平,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和技术的百年接力,堪称科学理论支撑技术创新、共同形成第一生产力的生动例证。今天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比19世纪时要快得多,等我们领悟到别人发现的可能用途,人家的样机、模型、品种可能早已经推出了,我们只能永远步其后尘其次为消化/代谢系统疾病类药物,增幅为8.8%。
随着新药开发难度和投入成本的增加,以及仿制药市场的蓬勃发展,选择何种产品开发模式,以及投入哪些疾病治疗领域和适应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药研发风险,提高产品盈收回报,成为全球药企关注的焦点。数据表明,2014年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数量已出现恢复性增长。这也是2014年新药研发领域相对稳定的一种表现。今年的适应证Top 25与去年的排名类似。
其他三类增幅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的药物分别为呼吸系统、皮肤病和泌尿生殖系统药物。前列腺癌在研药物数量排名已从去年的第三位下滑至今年的第五位,尽管该类药物数量仅减少了4种。
因此,对于这些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数据,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了解。然而,该增幅仍使抗癌药物超过了其竞争对手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其增幅仅为1.6%)。因此,与往年相比,当治疗重点未出现明显改变时,对在研产品项目所属治疗领域进行分类时,其增长率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以上这些趋势同时也反映了药物治疗活性谱的变化。
进一步对在研药物的适应证进行统计,可以找到目前在研药物主要针对的适应证情况。此外,重组疫苗项目数量也呈现出增长态势。通过对Pharmaprojects/Pipeline数据库14个主要治疗领域以及生物技术类别的指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治疗领域中均出现了在研新药项目数量的增长,仅有血液和凝血药物领域出现了下降,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仅有极小幅度的增长。通过对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公司Pharmaprojects/Pipeline数据库的近期数据进行分析,或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全球在研新药的一些新变化,发现药物研发的新趋势。
然而庆幸的是,这种状况在2014年统计数据中出现了改观。目前占全球在研药物前五位的适应证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前列腺癌。
此外,呼吸系统在研药物数量的显着增长,则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有关。数据显示,与2007年相比,2004年处于Ⅰ、Ⅱ和Ⅲ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数量,分别增长了45.3%、47.9%和66.9%,增势明显。
不同治疗领域表现各异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处于药物研发各个阶段的在研药品数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当按照主要治疗领域对在研新药项目进行分类时,则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有趣的是,在这些研发阶段中,增幅最为明显的是已上市但为增加适应证而处于研发状态的药物,2014年该类在研药物数量增幅达到了16.7%。虽然数据统计范围仅有8年,但是这样的数据还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除了与疾病相关的治疗类别外,另有几个方面也值得注意:首先,在过去的一年,生物类似物时代似乎已经到来。研发规模增加显着Pharmaprojects/Pipeline数据库收录的在研药品信息,包括临床前项目、处于临床研究及注册阶段的项目,以及增加新适应证的已上市药物。在其他领域,增长率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另外可以确定的是,消化/代谢系统类新药项目数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与糖尿病以及胃肠道炎症/肠道疾病治疗药物数量的增加有关。癌症类疾病中,大多数疾病的在研药物数量同比都是持平的,未见明显变化,但是在两种肿瘤领域显示出了特别的增长态势,即肝癌类在研药物数量增幅为15.9%,而脑癌类药物数量增幅为9.3%。
据统计,2014年处于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阶段的药物数量分别为1541个、2011个和744个,同比增幅分别为6.6%、6.5%和7.4%,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药物数量为5484个,同比增幅达7.4%。在研药物数量排名居第一位的抗癌药物,其增幅为4.9%,低于2014年全球在研药物数量的7.9%的整体增幅。
实际上,纯粹以百分比计算的话,抗寄生虫药和激素类药物的增幅是最大的,但是这两类药物是最小的类别,影响较为有限。通常认为,最具价值的数据应该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情况,因为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窥探到未来几年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一些线索。
各研发阶段新药数量均增加通过对比今年和去年同期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全球在研药物数量后不难看出,2014年各研发阶段中处于活跃研发状态的在研药物数量较2013年更多,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丙肝类在研药物在经历多年的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新一代抗丙肝病毒(HCV)小分子药物开始进入市场,而该领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将14个治疗领域的药物细分为227个治疗类别后,从排名中不难看出,抗感染类药物增长的主要动力为预防性疫苗在研项目的发展,其占据了Top 25排名的第三位,其数量在过去一年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2014全球新药研发规模增加 不同领域表现各异 2014-05-30 08:55 · alicy 随着新药开发难度和投入成本的增加以及仿制药市场的蓬勃发展,选择何种产品开发模式、投入哪些疾病治疗领域和适应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公司Pharmaprojects/Pipeline数据库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展望。
观察2007~2014年的数据后不难发现,在2013年的数据统计中,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在研药物数量首次出现下滑。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年的适应证Top 25中,未见其他新增适应证
第一代检测技术是对一个独立基因片段做检测,1986年发展至今已27年,技术上成熟、简单、可靠。为了能更好地顺应这一趋势,无论是仪器设备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还是研究人员,都需要和终端使用者密切联系,共同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其从实验台到病床的转化医学理念,旨在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临床应用。一代测序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各有千秋目前,基因检测的市场依赖于技术发展获得推广。
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标志着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对一个或几个基因的测序开始应用在临床上,对基因突变测量的分辨率得以提升,在传染病的鉴定以及癌症等致命性疾病的靶向治疗中应用广泛。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可以对多个基因片断进行检测并对单分子基因做大规模平行测序。一代测序在临床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并不断地将成本降低,渐渐的成为老百姓讨论的话题,也反过来促进了测序市场的发展。基因检测就是典型的转化医学应用。
转化医学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2014-06-02 06:00 · 李亦奇 基因组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转化医学正从一个平台深入到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创新技术和方法令人应接不暇,临床应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通过对基因筛查和检测,可尽早发现遗传病因,进行肿瘤风险预测与个体化治疗,依据药物基因组学采用个体化用药,对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的鉴定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型别,同时指导医生对患者个体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使得诊疗更安全、更快速和更有效。
5月16日,在杭州举办的2014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上,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旗下Life Technologies中国区仪器平台销售总监张焱女士指出,基因组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转化医学正从一个平台深入到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创新技术和方法令人应接不暇,临床应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生物医药创新十年前,转化医学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全新概念,到今天,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它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其不断实现的成果,为临床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效、便捷、廉价的服务手段和模式。
2013年5月,著名女星安吉丽娜·茱莉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我的医疗选择》一文,宣布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了错误的基因BRCA1,确定她罹患乳腺癌的几率为87%,她选择采取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希望将这一风险降至5%,这一举动将基因测序转化医学的成果带入全球公众的视线,成为从实验台到病床的一次经典尝试,也为基因检测技术市场带来新的契机。基因转化医疗服务成果显著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了基因检测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Zerhouni在《自然》杂志上为转化医学发展画出路线图,希望填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